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僧真可明 ? — 16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4 【介绍】: 僧。
苏州府吴江人俗姓沈字达观号紫柏
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从讲师受具戒参。
五台,至京师,归吴重建楞严废寺。
后游大房石经,进僧净琬所藏佛舍利。
旋以狱词牵连论死,索浴说偈端坐而逝。
有《长松茹退集》。
(《光绪苏州府志》卷一三四)
真可字达观号紫柏,俗出吴江沈氏。
尝居嘉善荒墩,五岁不语。
有异僧过其门,摩顶谓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
”言讫不见,遂能言。
儿时志气雄放,不可羁勒。
年十七,仗剑游塞上。
苏州,遇雨,宿虎丘
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大悦,即薙发。
尝过匡山,穷相宗奥义。
五台,至京师,参遍融笑岩诸老发明大事。
还。
嘉善景德寺,掩关三年。
郡城楞严寺久为势豪割其半,志欲复之。
万历壬辰,于石经山得佛舍利玉函。
闻于慈圣太后赐紫伽黎迎供,因奏请兴复楞严。
又刻藏经于径山,复戒坛于檀柘。
西游峨眉,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憩匡庐,复归宗古寺
后闻憨山师以弘法被难,远戍雷阳。
叹曰:“法门无人矣。
”南康太守吴宝秀,以矿税被逮,其妻投缳死。
叹曰:“阉人横行至此,世道不可为矣。
”乃决筴入都,曰:“海印不归,我为法一大负。
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
传灯录不续,我慧命一大负。
舍此一具贫骨,释此三负,不复走王舍城矣。
”及妖书狱起,逮入诏狱,执政意在钩党,欲牵连杀之。
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说偈,坚坐而逝。
句曲沈氏子。
十七剃发。
游方。
闻诵张拙偈。
至断除妄想重增病。
趋向真如亦是邪。
大疑。
一日斋次忽悟。
乃曰。
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
一掌便醒。
安用如何若何。
京师因神宗皇帝
手书金刚经汗下渍纸。
疑更当易函遣近侍质师。
师进偈曰。
御汗一滴。
万世津梁。
无穷法藏
从此放光。
帝大悦。
癸卯秋
忽妖书发。
帝见章奏甚怜之。
法不能免。
逮及拷讯。
时神色自如。
抵死不屈。
腊月五日入狱。
法司定罪论死。
师说偈曰。
一笑繇来别有
那知大块不容尘。
后兹收拾娘生足。
铁橛花开不待
索浴罢嘱侍者曰吾去矣。
幸谢江南诸护法。
说偈端坐而逝(观千五台山
累载经板至径山重刻书本。
转发楞严寺流通。
洵莫大之功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吴江大湖滩畔。
母梦异人授以桃实,枝叶相附,色鲜而大,寤而有娠。
生时香气盈室,人多奇之,虽在襁褓,貌若潜沈,五岁不语,父母忧之。
有异僧过门,摩顶,谓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
”言讫不见。
真遂发语,不异成人。
先是庭中时见巨人迹,尔后不复见。
髫年嬉逐,性独雄猛,状貌魁杰,不喜见妇人,浴不许人先。
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亲戚妇女莫敢近。
稍长,志益壮,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剑远游塞上,行至姑苏闾门,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觉冒雨来,相顾遌间,壮其貌,因蔽之以盖,遂同归寺。
具夕餐驩甚,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悦之。
侵晨入觉室,解腰缠十馀金授觉,请剃度,因礼觉为师。
是夜,即兀坐达旦。
觉尝欲募铁十万两,造大钟,真曰:“吾助之。
”径往平湖巨室门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进食不为动,问:“何所为苦行乃尔?
”曰:“欲得铁十万两,造大钟。
”主人立予之,乃受食,载铁回虎邱,归即闭户读书,年馀不越阃,人多敬惮之。
年二十,从讲师受戒具。
尝至嘉兴东塔寺,见僧书《华严经》,跪诵良久,叹曰:“禅者不当如是邪?
”遂之武塘景德寺掩关三年,复回吴门辞觉曰:“吾将行脚诸方,历参知识。
”遂仗策去。
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书二语于壁间,默思潜索,头面俱肿,偶尔举箸,忽焉而悟。
淩跞诸方,尝言:“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为。
”过匡山,穷相宗奥义。
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脚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进类此。
五台至峭壁空岩,见老宿孤坐,因问:“一念未生时如何?
”宿竖一指。
又问:“既生后如何?
”宿展两手。
豁然领解,迹之失所在。
京师遍融,问荅之间机锋敏捷,融为折服,因留居焉。
九年复归虎邱省觉。
更至淞江掩关百日,寻至嘉兴太宰陆光祖,心相契。
先是有密藏道开者,南昌人,弃青衾披剃于南海,闻真风,往归之。
真知为法器,留侍焉。
郡城楞严寺为长水法师疏经处,久废,有力者侵为园亭。
真慨然伤之,欲为恢复计,属开任其事,陆太宰云台为建禅堂五楹。
既成,真刺臂血题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法诋佛犹益真修。
”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赀重脩之,盖真愿力所持也。
居常坐叹道法陵迟,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终身不闻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册易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种子,即有谤者罪当自代。
遂与太宰陆公及司成冯公梦祯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开董其事,万历己丑创刻于五台,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复移于径山寂照庵,工既成,开以病隐去。
桐城吴公用先仪曹郎,参道入室,从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与此法有大因缘。
”真化后,吴公出长浙藩,用冯司成初议,脩复化城径山下院,藏贮经版,人以为真预谶云。
尝于于园书《法华经》,颜书经处曰“墨光亭”。
妙峰铁塔于芦芽,乃送经置塔中,且与计藏事。
复之都门访憨山东海,遂走海上至胶西泛涨,众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众,已及肩,真跃而前,既渡,顾谓弟子曰:“死生关头,须直过为得耳。
”众皆钦服。
及底都门,访石经山,礼隋琬公塔,念琬公虑三灾劫壤,正法澌灭,创刻石藏于岩洞,感其护法深心泪下如雨。
琬公塔院地已归豪右,矢复之而未果。
乃决策西游蛾嵋,由三晋历关中,跨栈道至,礼普贤。
顺流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至匡庐寻归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将伐之,有乞者怜而乞米赎之,树赖以存。
真闻而兴感,树根为樵斧剥斲,势将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复生,以卜寺重兴兆。
后树日长,寺竟复,其愿力固如此。
安庆阮君自华请游皖公山马祖庵,喜其超绝,属建梵刹。
江阴居士赵我闻谒请出家,遂薙发于山中,命名曰法铠,所谓最后弟子也。
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闻之,命近侍陈儒致齐供特赐紫伽黎。
因随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函,贮佛舍利三,光烛岩壑,因奉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于石窟,以圣母赐金赎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误先举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责三十棒,轻则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为谁,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数,股尽墨。
乃云:“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苟情折不痛,未易调伏也。
”又与憨山议脩《大明传灯录》,以禅宗凋敝,往浚曹溪以开法脉,先至匡山以待,时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成,以别缘触圣怒,诏逮下狱,鞫无他辞,遣戍雷阳,毁其寺。
真在匡山,闻报,为诵《法华经》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闻南放,遂待于江浒,执手欷歔曰:“君不生还,吾不有生日。
”濒行且属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属君。
”遂长别。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湖口
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环死。
真在匡山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门。
吴入狱,真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谓诵满十万,当出狱。
吴持至八万声,果蒙上意解,得末减。
每叹法门无人,谓:“憨山不归,则吾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吾救世一大负;传灯未赎,则我慧命一大负。
若释此三负,当不复入王舍城矣。
”居无何,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间劾真,竟以是罹难,及输司寇,乃索浴罢,属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
”因说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学程以建言逮系,闻之即趋至,抚之曰:“师去得好。
”真复开目视之,微笑悠然而息,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双径山
后弟子法铠启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归灵骨塔于五峰内文殊台。
真生平以荷负大法为怀,每见古刹荒废必思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重兴梵刹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若寂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苏长公易解,尽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鸟飞,一衲无馀,气雄体丰,面目严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已。
所著有《内外集》若干卷行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性祇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性祇,字 茂林姓沈氏长兴人也。
方生之夕,母㝱异僧托宿,惊而临蓐。
呱呱在抱,骨相不凡。
甫能言,效诵佛号,琅琅可辨。
性好清絜,不茹腥膻,常欲出家,父母爱而不许。
未几,二亲相继谢世,祗年才十七,闻里中有弥陀古院,慨然自决,径往投之薙发披缁。
及踰弱冠,抗志苦行,远参耆宿。
初从云栖,首入净土。
次依天台闻谷老人,更习禅观。
明万历时慧云法师建坛于金陵灵谷。
杖锡归之,既受圆具,攻讨律文,遍探群书。
由是清标三聚,(言享)谆 诲五篇,遂开化四众于吴越之间,学者闻风趋向,负笈景从
量识浅深,循循启导,故宏律三十馀载,禀戒归依者不可称数。
吴中士夫钦其戒德,每请利济幽孤,其甘露瓶中水尝自溢,人以为功德之应。
深自韬晦,若弗敢承,其真实无妄如此。
法缘既终,西迈方始。
寿六十有八,腊四十有八,建塔吴门西园
所著《四分摭略》及《五百问解》,学者珍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弘道元末明初 1315 — 1392年9月30日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
族姓沈,吴江人
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
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为僧录司左善世
辛未,告老,赐驿驰归。
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
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
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
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
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
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
我庵迁主上竺,诣之。
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
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
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
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
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
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
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
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
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
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
弘道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
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
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
今夕世缘当谢。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
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
弘道四坐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
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祩宏明 1535 — 1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5 【介绍】: 明僧人
原姓沈,法名祩宏字佛慧
仁和人
十七岁补邑庠,后信仰净土。
三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寺。
隆庆五年杭州,居云栖寺,人称云栖大师或云栖祩宏
紫柏憨山、蒲益并称明四大高僧
倡佛教各宗并进,戒为基础,弥陀净土为归宿。
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
有《戒疏发隐》、《弥陀疏钞》、《楞严经摸象记》、《竹窗随笔》、《四十八问答》等二十余部。
其遗书编成《云栖法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5 【介绍】: 僧。
杭州府仁和人
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
先习儒,后为僧。
云栖寺三十余年,禅净双修。
世称莲池大师云栖大师
仁和县人
姓沈
年十七。
补邑庠。
虽业儒。
每书生死事大四字。
于案头自警。
一日啜茗。
失手碎茶瓯。
有省。
遂投西山性天理和尚薙发。
于无尘律师处受具。
北游五台
遍融后。
又谒笑岩柳庵求开示。
岩曰。
你三千里外求我开示。
我有甚么开示。
师恍然。
即礼辞。
东昌道中
闻谯楼鼓声忽悟。
偈曰。
三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
魔佛空争是与非。
遂南归住云栖
开净土门
以摄三根。
由是四众翕然尊之。
侍郎王公宗沐
问夜来老鼠唧唧。
说尽一部华严经。
师曰。
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无语。
师自代云。
走却法师留下讲案。
仍颂曰。
老鼠唧唧。
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
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画堂前。
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第一。
问世尊默然良久。
外道谓开我迷云。
空生晏坐不言。
释云
善说般若作么生。
师曰。
良久处。
欲望开迷。
阴霾万里。
晏坐边。
拟开般若。
说竟多时。
虽然如是。
鞭头得旨。
空里飞花。
且毕竟见个甚么。
十二月廿八
临终时。
预于半月前别众曰。
吾将他往矣。
人皆莫测。
至期果示微疾。
面西而逝。
莲池
字佛慧
仁和沈氏子。
父号明斋
母周氏。
师生而颖异。
试屡冠诸生
于科第犹掇之也。
顾志在出世。
几案间。
辍书生死事大以自警。
一日阅慧灯集。
失手碎茶瓯。
有省。
乃视妻子为鹘臭布衫。
于世相一笔尽勾。
作歌寄意。
弃而专事佛。
虽学使者力挽之。
不回也。
从蜀师性天剃度。
昭庆无尘玉律师受具。
即单瓢只杖游诸方。
北游五台
感文殊放光。
至伏牛。
坐炼呓语。
忽现旧习。
京师
遍融笑岩二大老。
皆有开发。
东昌府
忽有省。
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
魔佛空争是与非。
时以母服未阕。
怀木主以游。
每食必供。
居必奉。
金陵瓦官寺
病剧。
几为主者舁就茶毗。
病间。
归得古云栖寺旧址。
结茅默坐。
悬铛煮糜。
曾绝粮七日。
倚壁危坐而已。
胸挂铁牌。
题曰。
铁若开花。
方与人说。
久之檀越争为构室。
渐成丛林。
清规肃然。
为诸方道场冠。
而师始启口说法。
弟子日进。
六时观念。
中夜警策。
慈颜温谕。
无异花开见佛矣。
师以精严律制。
为第一行。
沙弥要略具戒便蒙。
梵网经疏。
以发明之。
又从参究念佛得力。
遂开净土一门。
著弥陀疏钞。
融会事理。
指归唯心。
又以高峰语录。
最极精锐。
乃并匡山永明
及古德机缘中吃紧语汇一编。
名曰禅关策进。
以示参究之诀。
自是道风大播。
朝野归心。
大司马宋公应昌
太宰陆公光祖
宫谕张公元忭
大司成冯公梦祯
陶公望龄
并一时诸缙绅先生
次第及门。
道者
以百计。
靡不心折。
尽入陶铸
观兴浦庵偈所谓。
一朝踏破香岩钵。
双报君恩与佛恩。
始知东昌悟真
戴角虎。
不但称理而谈已也。
师持论严正。
诂解精微。
监司守相。
下车就语。
侃侃略无少屈。
诸贤豪候参者。
无加礼。
皆忘形屈势。
至则空其所有。
非精诚感物。
何能至是哉。
侍御左公宗郢
问念佛得悟否。
师曰。
返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樊公问。
心杂乱如何得静。
师曰。
置之一处。
无事不办。
坐中一士曰。
专格一物。
是置之一处。
办得何事。
师曰。
论格物。
只当依朱子。
豁然贯通去。
何事不办得。
或问。
师何不贵前知。
师云。
譬如两人观琵琶记。
一人不曾经见。
一人曾见。
而预道之。
毕竟同观终场。
能增减一出否。
侍郎王公宗沐问。
夜来老鼠唧唧。
说尽一部华严经。
师云。
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无语。
师代云。
走却法师
留下讲案。
又书颂云。
老鼠唧唧。
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
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𦘕堂前。
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第一。
师直摈曲说。
语无回互。
而世所宗。
天主寔义。
又期立论破之。
净慈僧性莲
请师讲圆觉经。
听者日数万指。
大釜日炊两度。
众犹不给。
募赎寺前万工池
放生。
因盟朝士
天圣故事者二纪。
后师八十诞辰。
又增拓之。
合城中上方长寿两池。
皆为放生设。
著放生文。
行于世。
海内多尊奉之孝定慈圣皇太后
崇重三宝。
偶见师放生文。
甚嘉叹。
内侍赍紫袈裟斋资。
往供。
问法要。
师拜受以偈答之。
师极意悲幽冥苦趣。
自习𦦨口。
时亲设放。
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
观力之使然也。
师天性朴实
简淡无缘饰。
虚怀应物。
貌温粹。
无崖岸。
而守若严城。
画丛林。
日用量。
施利厚薄。
因果覈。
罪福明。
虽粒米茎菜。
未尝虚费。
五十年中。
不设化主。
养老病供众僧。
海内衲子
担簦负笈而至者。
肩摩毂击。
食指日以千计。
稍有盈馀。
辄散施诸山。
库无储蓄。
别有供师者。
咸纳之。
以为衣药贫病施。
略无虚日。
简私记近七载中。
实用五千馀金
师生平惜福。
尝著三十二条自箴。
垂老躬自浣濯出溺器。
终身衣布素。
一麻布帏。
乃丁母艰时物。
今尚存。
他可知已。
师以平等大悲。
摄化一时。
非佛言不言。
非佛行不行。
非佛事不作。
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
依四安乐行。
师实以之。
憨公云。
观从上诸祖。
单提正令。
未必尽修万行。
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
即尘劳而见佛性者。
古今除永明
唯师一人而已。
先儒称。
寂音为僧中班马。
予则谓。
师为法门之周孔也。
万历乙卯六月
入城。
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
及故旧。
但曰。
吾将他往矣。
人皆莫测。
还山。
具茶汤设供。
与众话别云。
此处吾不住。
将他往。
众罔知。
七月朔
晚入堂坐。
嘱大众曰。
我言众不听。
我如风中烛。
尽油乾矣。
次夜入丈室。
示微疾。
瞑目无语。
弟子围绕。
师复开目云。
大众。
老实念佛毋捏怪。
毋坏我规矩。
众问谁可主丛林。
师曰。
解行双全者。
又问目前。
师曰。
姑依戒次。
言讫面西念佛。
端然而逝。
师。
生于嘉靖乙未
世寿八十一。
僧腊五十。
师自卜寺左岭下。
遂全身塔于此。
其先耦汤氏。
亦后师祝发。
建孝义庵。
为女丛林主。
先一载而化。
亦塔于寺外之右山。
师得度弟子广孝等。
为最初上首。
其及门受戒得度者。
不下数千计。
而在家无与焉。
缙绅士君子及门者。
亦以千计。
而私淑者无与焉。
其所著述。
除经疏外。
有戒疏事义问辩。
疏钞事义。
楞严摸象记。
遗教节要。
水陆仪文。
竹窗随笔。
二笔三笔。
四十八答。
净土疑辨。
往生集。
行录
名僧辑略
正讹集。
自知
云栖纪事。
山房杂录等。
二十馀种行世。
禅师
名佛慧
字幻也
会稽人
其先史氏。
慧初生。
出家行脚。
俱有奇徵。
乃与幻有禅师
同出笑岩宝公之门。
洎住嘉禾之优昙苑。
自号懒石叟
著懒石语。
累万千言。
格尽物情。
时共珍之
又疾当世学者走声便软煖。
一澄之以枯淡。
数十年门无宿宾。
惟一能明侍者
终身料理巾瓶而已。
及其法鼓乍鸣。
有道缁素。
争集如云。
慧曰。
四大之躯孰不有。
五味之食孰能无。
白玉体个个分明紫金身。
人人可得争食之不常而食。
衣之不常而衣。
八万种魔。
宁教易晓。
四百四病。
以何遣除。
诸仁者不是祝发了。
叫做出家。
披金襕叫作出家识文达理。
叫作出家。
能行苦行。
叫作出家。
避喧求静。
叫做出家。
有人缘。
叫作出家。
感天供。
叫作出家。
紧要在著草鞋。
释迦腹里。
屙屎放尿跨大步。
穿达磨心中。
戴角披毛。
枯草拈来。
直得百花相斗。
鼓动含灵。
唤起维摩寂默。
十方如来。
密付汝印。
一切天魔。
自然倾胆。
咦。
鸟啼春昼閒弥勒。
花发东风见故人。
又曰。
一番相见一番新。
好看钵盂添柄。
几处行来。
几处险密。
奇艇内藏轮海。
不顾山头月白。
一任浮沉空。
无柰雨脚风。
清大家和会。
方衲子讲席。
高流居士宰官。
天仙魔梵。
有情无情。
生一乾坤。
死一乾坤。
圣一法界。
凡一法界。
何曾谩得诸人。
若也谩得。
便讨说个是非好恶。
贤善才能。
尊卑异类。
灼然些子。
谩不得欠不得。
你道是甚么境界。
会么。
满目尘埃千圣眼。
半身落魄五宗心。
晚移燕京多宝庵。
重修笑岩之令。
足不越阃者。
复十馀载。
缁素餐风而过。
从者多不堪其啸唾而去。
朝廷知而敬之。
老且耄矣。
思南归。
复止优昙。
俄示疾。
简历。
小师曰。
后二日可。
小师涕泣固留。
慧笑诺。
为迟三日。
恳再留不许。
远近从游者闻之趋。
置龛室。
适工报竣。
而跏趺示寂。
阅世九十一。
坐七十有八夏。
赞曰。
明之中叶。
象教崇隆之际。
公则阒然一室。
嗒然一我。
虽德重大内
弗居也。
以故。
追随于公者。
皆一时贤君子。
受公面折。
欣如获
于其鬻声都市。
驾誉权门之流。
得非天壤与。
公语音如钟。
足有轮纹。
皤皤黄发。
齿落更生。
共疑为果地人再世。
岂苟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袾字佛慧号莲池
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
父德鉴,匑匑宿儒,人称“明斋先生”。
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爱物。
生而颖异,幼习帖括。
年十七,入县学屦,试冠诸生,学行文艺,鸣于一时。
顾澹于世味,视科第蔑如也。
与从游讲论,必折归佛理。
栖心净土,家戒杀生,瓜蔬必祭。
居常太息,曰:“光阴过隙,人寿几何?
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
”无何,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亦亡已。
勘破世缘,不欲续娶。
母强之为议,婚汤氏。
年二十七,居父丧,三年服阕。
丁母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答报时也。
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汤点,捧至案,盏裂,乃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
明年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
”汤亦洒然曰:“君请先,吾自至耳。
乃作一笔句词,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
居顷之,一瓢一杖,遍游诸方。
尝北诣五台,夜礼文殊,感见异光,至伏牛随众炼磨。
京师遍融笑岩,皆有开发。
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无已。
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
”乃止病间归。
越中多禅期,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座名字。
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
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三楹以居之。
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
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数十人。
居民苦之,因发悲愿,为讽经施食,虎患遂止。
岁亢旱,村民乞祷雨,笑谢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众坚请不已,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
民感异之,相与庀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
曰:“此云栖寺故物也。
师福吾土,吾侪愿鼎新之,以永其福。
”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
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
时教纲灭裂,禅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大惧之。
又因思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馀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
一时缁素,归心净土,若水赴壑,谓佛设三学,以化群生。
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
思行利导,必固根本,乃令众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因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初,发迹参方,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者。
向怀之行脚,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合刊之以示参究之诀,盖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良枢灵芝寺禳之,疫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议倡造,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
或虑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
尝著《放生文》,传诵海内,慈圣皇太后见之,嗟叹不已,遣内侍赉紫伽黎,咨问法要。
书偈进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
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锦上华,重重美无尽。
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幅不修慧,终非解脱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第一义。
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
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
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慈圣善之。
尝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
因赎寺前万工池放生池,复增拓之,岁费百馀金
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岛、禽、虫、充牣其中,岁费二百石以养之。
亦有警语,使守者依期对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呜噪者,闻赞呗声,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飞呜,其感应如此。
道风日播,一时贤士卿,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汴,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靡不心折。
监司守相下车伏谒,胥 忘形屈势,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岭下。
天性朴实,无缘饰,虚怀应物。
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
无崖岸,而守若严城。
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
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养老病,条理井然。
其自律甚严,尝以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琐细不劳侍者
终身衣布缕,一麻帏乃五十年前物,犹不忍弃,他可知已。
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
佛属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宏实以之。
憨山为作墓铭,且尊为法门周孔,推崇至矣。
将终时前数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
”还山具茶汤,与众话别。
中元设盂兰盆,为荐先宗,乃告人曰:“今岁我不与会。
”有簿记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追荐沈氏宗亲。
”始知其悬记也,其了明去来如是。
继妻汤氏,后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右。
所著经疏外,有杂录《竹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